![凱里概況]()
凱里市位于貴州東部,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東西長51.7公里,南北寬44.3公里,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市內(nèi)有苗、漢、侗等民族。是一個以電子、輕紡、建材為主的新興工業(yè)城市,現(xiàn)為國家乙類對外開放地區(qū)。 行政區(qū)劃 凱里市
凱里市位于貴州東部,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東西長51.7公里,南北寬44.3公里,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市內(nèi)有苗、漢、侗等民族。是一個以電子、輕紡、建材為主的新興工業(yè)城市,現(xiàn)為國家乙類對外開放地區(qū)。
行政區(qū)劃
凱里市轄5個街道、8個鎮(zhèn)、2個鄉(xiāng):城西街道、大十字街道、西門街道、洗馬河街道、灣溪街道、三棵樹鎮(zhèn)、舟溪鎮(zhèn)、鴨塘鎮(zhèn)、旁海鎮(zhèn)、灣水鎮(zhèn)、爐山鎮(zhèn)、萬潮鎮(zhèn)、龍場鎮(zhèn)、凱棠鄉(xiāng)、大風洞鄉(xiāng)。
歷史沿革
元置凱黎長官司,明置清平縣,1913年改為爐山縣,1958年置凱里縣,因縣治駐凱里鎮(zhèn)得名。1983年設市。
2000年,凱里市轄5個街道、8個鎮(zhèn)、2個鄉(xiāng)。 根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全市總?cè)丝?33236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 城西街道 27819 大十字街道 58116 西門街道 28997 洗馬河街道 48641 灣溪街道 19104 三棵樹鎮(zhèn) 48815 舟溪鎮(zhèn) 23093 鴨塘鎮(zhèn) 16840 旁海鎮(zhèn) 25150 灣水鎮(zhèn) 21160 爐山鎮(zhèn) 28214 萬潮鎮(zhèn) 14656 龍場鎮(zhèn) 23083 凱棠鄉(xiāng) 17393 大風洞鄉(xiāng) 32155
2003年,凱里市轄8個鎮(zhèn)、2個鄉(xiāng),5個街道辦事處,65個村委會、201個居委會。年末總?cè)丝?5.45萬人,其中少數(shù)民族34.09萬人,非農(nóng)業(yè)人口16.46萬人。
氣候特征
凱里市地處于云貴高原東側(cè)的梯級狀大斜坡地帶,西北部、西南部和東南部較高,中部和東北部較低,最高處海拔1447米,最低處海拔529米。屬中***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1℃,最高氣溫37℃,最低氣溫零下4-7℃,年均日照1289小時,年均降水量1243毫米,無霜期282天。
民族人口
凱里市居住著苗、漢、侗、仫佬、畬、布依、水、彝、壯、瑤、滿、回、蒙古、景頗、佤、黎、東鄉(xiāng)、納西、仡佬、京、朝鮮、土家、白、傣、藏、拉祜、維吾爾等民族和革家、西家等待定民族。這些民族中,仫佬族、苗族、漢族、畬族及革家、西家是世居民族。少數(shù)民族人口為33.94萬人,占全市總?cè)丝诘?5.78%,其中苗族人口28.35萬人,占全市總?cè)丝诘?3.3%。
歷史文化
凱里設治已有500年歷史,早在明清時期曾有“小京州”美稱。幾百年來,生活在凱里這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
自然資源
有清水江、重安江、巴拉河等大小河溪153條,其中長10公里以上、集雨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等河流13條,有溪溝35條。河流徑流總量39.89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4萬千瓦,可開發(fā)3.6萬千瓦。全市糧食作物有9大類130多種,蔬菜有11大類100多種,果類有6大類70多種,野生牧草有100多種,珍稀古樹有10多種,野生動物有數(shù)百種;藥用動植物有428種。礦產(chǎn)資源主要有煤、鐵、石英砂巖、石油和天然氣等。保有儲量:煤礦8142萬噸、鐵礦361萬噸、鉛鋅礦46萬噸、鋁土礦1.98億噸、重晶石300萬噸。石油和天然氣有礦點一處。旅游資源
除有內(nèi)容豐富、格調(diào)古樸、風貌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文物古跡外,自然風光主要有香爐山、金泉湖和一批景觀獨特的溶洞。還有各種大小民族節(jié)日***點136個,有“百節(jié)之鄉(xiāng)”之稱。自1985年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旅客。
名特產(chǎn)品
凱里市地方名特產(chǎn)品可分為農(nóng)產(chǎn)品和工業(yè)產(chǎn)品兩類,農(nóng)業(yè)名特產(chǎn)品主要有:香爐山霧茶、平良香米、凱里柿花、萬潮藍靛、龍場蠶繭、凱里酸湯魚、凱里鯉魚(田養(yǎng))、龍場西瓜、旁海生姜、爐山葡萄等以及凱里市供銷社三辣合作社生產(chǎn)的“三辣”系列產(chǎn)品。工業(yè)名特產(chǎn)品主要有:舟溪蘆笙、凱里香醋、凱棠銀飾、灣水鐮刀、米薅馬尾斗笠、旁海擂缽、掛丁刺繡圍腰、龍場革家臘染、掛丁織錦背帶、舟溪刺秀荷包等。經(jīng)濟收入相當可觀,可供廣大旅游者前來觀看購買及投資商前來參加生產(chǎn)投資,促進了凱里市的經(jīng)濟發(fā)展。
飲食特點
生活百味,酸、甜、苦、辣,酸當家。黔東南是“吃酸”的故鄉(xiāng)。日常生活的家宴、宴會、紅、白喜事中,酸食無處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愛好。難怪當?shù)剜l(xiāng)諺說“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車”(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道出了黔東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風格。
在世界“吃在中國”。在中國素有北咸,東南甜,西辣的說法。氣候干燥食為鹽、氣候濕熱食為甜、氣候潮濕食為辣。同為吃辣,湘、貴、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謂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戲說。具體而言,貴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東南又與貴州其他地區(qū)不一樣,強調(diào)和突出的是第一個字“酸”,而其他地區(qū)則強調(diào)和突出第一個字“辣”。
常言說“除油鹽無貴味”,歷史上,黔東南地區(qū)嚴重缺鹽,只得用酸與辣來調(diào)味,可見酸食習俗,實非偶然,它是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物產(chǎn)資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產(chǎn)物。黔東中地區(qū)氣候潮濕,多煙瘴,流行腹瀉、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欲,還可以幫助消化和止瀉。因此,每家每戶都少個了幾個酸壇子:酸水壇、醋水壇、奄萊壇、腌魚壇、腌肉壇,還流傳著三月腌菜,八月腌魚、正月腌肉”和“壇不下,萊不爛”等關于酸食的腌制季節(jié)和保存方法的俗語。由于歷史和地理環(huán)境的原因,黔東南苗、侗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地區(qū)、其他民族吃酸的獨有風格和制作工藝,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酸食文化”,僅酸的制作就有近10種工藝。
人類長壽,確有幾份酸的功勞: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藥用,酸食有除惑提神之功效,酸食有防腐保鮮之功能。1990年全國第4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壽星與總?cè)丝谥雀哂趥鹘y(tǒng)長壽區(qū)廣東省的比例,居全國前列。長壽是多因素的,這其中應該包含有“吃酸”的因素。1988年,在加拿大溫哥華,一群記者采訪世界老年長跑冠軍黔東南運動員李發(fā)品老人,問到能創(chuàng)造世界界老年長跑紀錄的秘訣是什么時,李發(fā)品老人答道:“我要是能吃上家鄉(xiāng)的酸菜,還要跑得快。”可算是妙語驚人。進入本世紀后期,酸食這一具有黔東南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食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瞇。酸湯魚、腌魚、腌肉、酸湯雞、酸湯豬腳、三合一酸湯、四合一酸湯……有的落戶京城,有的飛進國宴,有的漂洋過海,更多的被移植賓館、酒店,凡是到貴州的中外游客,都點名要吃正宗凱里酸湯魚。黔東南的風味食品還有侗鄉(xiāng)腌魚、鎮(zhèn)遠道菜、凱里酸湯魚、下司狗肉、下司酸湯魚、香茅草燒魚、重安江酸湯魚、侗家油茶、社飯、從江香豬、三穗麻鴨、榕江香羊、侗果、侗家胯肉、侗家羊癟、牛癟。
娛樂習俗
搶花炮”是壯族、侗族廣泛開展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在貴州、湖南、廣西一帶比較流行。每年春節(jié)或者其他重大節(jié)慶,黎平、從江等地的侗族群眾便會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按照傳統(tǒng)習慣,以村寨為單位進行搶花炮比賽。
比賽場上,隊員們你爭我搶,用傳遞、掩護、假動作、奔跑等方法,力圖把用紅綠布纏繞的花炮放進對方花籃內(nèi)?;ㄅ诜譃轭^炮、二炮、三炮。據(jù)侗族老人傳說,搶得頭炮象征“吉祥如意”,搶得二炮象征“風調(diào)雨順”,搶得三炮象征“五谷豐登”。
“搶花炮”具有強烈的對抗性,攻防轉(zhuǎn)換快,既要有個人突破,又要有整體的配合。因此被譽為“東方橄欖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