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藏族人。
對于藏族,很多人都感嘆于這個民族對于自己信仰的堅貞與執(zhí)著,我也常常自嘆莫如。在我的家鄉(xiāng)——祁連,藏傳佛教活動比較集中的就在縣城東25公里處的阿柔鄉(xiāng),即所屬的阿柔大寺。同時作為一個旅游工作者,我經(jīng)常會帶著慕名而來的游客走進這個神圣的院落,腳步伴著思緒共同徜徉在宗教的海洋中。
在2007年的首屆祁連山風情文化旅游節(jié)期間,我又一次來到了阿柔大寺。寺院坐落在縣城東21公里的阿柔鄉(xiāng)政府東側,海拔約2900米,坐北朝南,前臨八寶河,后靠貢白加隆山,藏語法名“尕日登群派林”,意為“阿柔具喜宏法洲”,亦稱阿力克大寺,信仰者除了阿柔鄉(xiāng)的群眾以外,也有峨堡、扎麻什、野牛溝鄉(xiāng)的部分群眾。是祁連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阿柔大寺為阿柔(即阿力克)部落的寺院。
阿柔大寺的建寺歷史非常曲折,據(jù)該寺現(xiàn)世活佛嘉措所寫《阿柔大寺簡志》,阿柔部落原駐牧于今海南藏族自治州興??h曲什安河流域至瑪卿雪山一帶,初有阿柔完德扎巴旺秀的九子繁衍的九個族份,另有阿柔德芝和阿柔芒拉木兩個族份,合計11個部落組成阿柔部落。明萬歷年間,三世達賴索南嘉措來青海傳教,該部落頭人請三世達賴到自己駐地,獻上大批供奉,三世達賴在這里曾講經(jīng)傳法,為今后建立寺院奠定了基礎。清順治年間,五世達賴羅桑嘉措進京途經(jīng)青海,阿柔部落頭人又迎請五世達賴到部落,請求建立寺院,后經(jīng)五世達賴允準,有夏扎活佛等主持,于仲塔地方建成阿柔寺,取法名“具喜宏法洲”,但最初不過是一座靜房。約在清道光年間,部落內(nèi)部不和,并常遭其他部落的劫掠,阿柔部落一部分離開原籍,途經(jīng)海南一帶遷到剛察,先后在剛察居住近7年,而后北遷至祁連境內(nèi),因牧民流動游牧,寺院也隨之多次搬遷。直到1946年前夕,在阿柔貢白加龍地方定居下來,當時有僧侶150人左右,其中活佛16人。藏傳佛教寺院所在地的總體布局是多功能的,是政教合一的,寺院內(nèi)部建筑組成有殿堂、佛寺、扎倉(學院)、喇嘛塔、吉哇(辦公處)、扎康(一般喇嘛住居)、倉庫、糧倉、馬廄、雜院等,占地面積270平方米,擁有草場150畝,耕地80畝。1822年,阿柔部落北遷祁連后,初無固定寺院,隨部落搬遷后在現(xiàn)址建成帳房寺院,有帳篷70余頂及少量蒙古包,僧侶200余人。20世紀40年代,在千戶南木卡才項和百戶阿多的支持下,寺院發(fā)展很快,成為縣境最大的格魯派寺院。
回顧歷史的痕跡,當我們今天走進這個神圣的院落,去感受神秘、博大的同時,最能吸引我們眼球的便是它的建筑風格。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大都不同程度的受西藏藏傳佛教寺院傳統(tǒng)藝術的影響和漢式殿宇建筑藝術的影響,多為藏、漢建筑藝術結合的建筑形式,一般稱之為藏漢式建筑。值得注意的是,藏式建筑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鞭麻層的利用。平頂?shù)牟厥浇ㄖ呛颓嗖馗咴珊瞪儆甑臍夂蛳噙m應的,典型的藏式建筑外墻大面積采用鞭麻層做藏窗的做法,既有實用性又具有裝飾性,怎么說呢?蓖麻是高原常見的一種多年生灌木,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是將蓖麻草曬干、切段,上色之后,運用在建筑物中,蓖麻具有減壓、吸濕、抗震的作用,是藏傳佛教寺院在建筑時就地取材的一個典型。(藏傳佛教在祁連始傳于宋代,盛于明清。)
在寺院建筑的造型方面,多采用漢式歇山頂和藏式平頂相結合的處理手法,在坡頂正脊之上安裝寶塔、火焰掌、四角安套獸、銅鈴、筒瓦或琉璃瓦屋面,斗拱懸挑,飛櫞出檐,四角起翹,明快輕盈,平頂之上布以金幢、金鹿法輪、寶塔、寶傘、布幡等裝飾,琳瑯滿目,光彩耀人。
另外在這里還要著重提到的是寺院的選址。除了個別寺院有一定的宗教意義之外,大多選在安靜幽雅的山坡或依山的叢林之中,依山就勢,靠水臨壑,高低錯落、重迭而上、突出重點,不強調群體軸線對稱,建筑疏密結合,平坡交替,因地制宜,借助自然,形成多種空間,具有地方自然景色。
大多藏傳佛教寺院的殿內(nèi)布置都是大同小異,各色幡、幃、綢緞、哈達、天花布陣藻井,廊坊精雕細刻,陳設豐富多彩,墻面做有梯形磚腿和棕色嵌框的藏窗,有的以鞭麻層突出銅鏡,殿堂之前多設前廊,做楞八楞柱或曼八楞柱飾,其上托掌塔、魚掌等,有的再向上托以斗拱等等。布置中最特別的就是內(nèi)部精美的壁畫,更加豐富了宗教建筑藝術。壁畫多采用青海黃南“熱貢”藝術的手法和技巧,別具一格。壁畫多表現(xiàn)釋迦牟尼、黃教始祖宗喀吧、四大天王、菩薩、度母、護法神等形象,以佛的活動、佛教故事為主要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了人物活動、高原自然風光、河流山川、飛禽走獸、亭臺樓閣、草原風貌、花卉彩云等,景物豐富多彩、任務栩栩如生。
阿柔大寺在祁連地區(qū)是規(guī)模最大的、也是影響最大的黃教格魯派寺院,它主要由護法神殿、八寶如意塔、大經(jīng)堂、住寺活佛府邸、僧舍等組成。
進入寺院看到得最多的便是嘛呢經(jīng)筒,也叫轉經(jīng)輪。這寫經(jīng)筒大多用木頭或金屬制成,筒內(nèi)裝滿了佛教經(jīng)咒。在藏傳佛教信徒中,尤其是老年者幾乎人人手中都持有這樣一個這樣的嘛呢小經(jīng)輪,不停地從左向右順時針搖轉著,叫做轉嘛呢經(jīng)輪,每轉一次等同于念了一遍筒內(nèi)的經(jīng)文。一般念的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哄。是藏傳佛教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經(jīng)咒,深得僧眾信徒的尊崇和信仰。每次我所帶領的游客,都會在我的指引下,轉動經(jīng)輪,試著默念六字真言,雖然聽起來他們口中道出的六字真言,讓人感覺不是很正確,但是看到他們虔誠的臉,我常常在心中祈禱:祝愿好人身體健康,一生平安。
走過轉經(jīng)筒,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便是護法神殿。護法神殿,藏語稱“贊康欽莫”,意為“大護法神殿”,是專門供奉保護全寺僧眾和殿堂安寧的中護法神的殿宇?,F(xiàn)在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的是兩層主殿。主殿內(nèi)陳列有野牛、黑熊、石羊等野獸的標本,象征著佛法無邊,是被佛教征服的邪魔外道。
其實在每一座藏傳佛教寺院中,我們都能看到的就是八寶如意塔了,八寶如意塔,也叫善逝如來八塔,它記載了佛祖釋迦牟尼從出生到涅磐的業(yè)績,佛祖一生功德無量,八塔只是就主要的事跡作了概述。從東到西依次是善逝塔、菩提塔、轉法輪塔、天降塔、神變塔、和平塔、尊勝塔、涅磐塔。轉塔的人很多,每天都是絡繹不絕,以老者居多。
善逝塔:紀念佛祖誕生。
①最初在釋迦牟尼誕生處迦毗羅城龍須爾園中所建佛塔,塔身圓形,蓮瓣為飾,四式七級相互重疊,以表佛祖誕生;
②佛祖誕生在印度的加毗羅衛(wèi)國,父親凈飯王,母親摩誀夫人,出生后佛祖向東、西、南、北,各行七步所謂“步步生蓮花”,亦叫“蓮聚塔”。
菩提塔:是紀念佛祖在尼連禪河畔的菩提樹下獲得大徹大悟,修成正果,即身得道成佛;
轉法輪塔:又叫“四諦塔”。為宣講“四諦”佛教教義而建造的塔;
天降塔:據(jù)說釋迦牟尼成佛后,曾往33層天為生他7天命終而升天的母親說法,他重返人間化渡眾生,回來時踏著祥云化作的寶梯自天而降,故稱天降塔;
神變塔:又叫降伏外道塔或降魔塔,是紀念佛祖施展“大神通”,運用法力降伏外道魔怪時顯示各種奇跡的;
和平塔:又叫息諍塔或調和塔,是紀念佛祖平息佛教僧侶內(nèi)部爭論而造的塔;
尊勝塔:又稱“祝壽塔”,是紀念佛祖在廣嚴城測算自己的壽數(shù)其弟子和信民們祝愿他長壽,佛法永駐而修建的;
涅磐塔:為紀念佛祖向眾生顯示萬物無常而入于涅磐的塔。
最后的一座涅磐塔,是八塔中較為特殊的。有些細心的游客常常會問我這個問題:為什么其他的佛塔上刻有經(jīng)文,而這座塔卻沒有呢?這是因為,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生無法用語言來詳盡的敘述,也無法用語言來代替他不朽的公德,所以,“千言萬語說不盡,一切盡在不言中。”這也就是這座塔之所以沒有文字的原因。
最后的足跡,我們將要留在寺院的學習場所,也就是大經(jīng)堂。大經(jīng)堂在藏傳佛教寺院中是必不可少的,這里是僧人集體頌經(jīng)學習進修的地方,更是僧眾聆聽佛法的地方。主要可供參觀的有堆繡、藏式棱柱以及彌勒佛像、觀世音佛像等等。
參觀結束的時候,有些游客還在感嘆于寺院的點點滴滴,在回顧我的講解內(nèi)容,我的游客中有一位年老的婦人,走進我,請我向她介紹關于藏傳佛教的淵源,她說,她是一位虔誠的教徒,但是總覺得自己對于藏傳佛教的認識不夠,說到這里,我便把大家集中到一起,介紹了藏傳佛教的主要內(nèi)容: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是發(fā)源于古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后形成的一個佛教支派,由于藏傳佛教寺廟中取得佛學學位的僧人在藏語中稱為喇嘛,所以喇嘛教這個稱呼就傳開了。“格魯”是藏語譯音,意為善規(guī)。佛教自7世紀傳入西藏到最后形成藏傳佛教,經(jīng)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的變遷和改革,格魯派是15世紀才出現(xiàn)的佛教的一支派別。因為它的教規(guī)對僧人要求十分嚴格,故得名“善規(guī)”,又因該派僧人做法事時戴黃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稱它為“黃教”。雖然黃教在藏傳佛教中出現(xiàn)最晚,但是由于教規(guī)最嚴,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規(guī)模越來越大,在藏族地區(qū)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黃教寺廟更是隨處可見。
走了一圈,我力爭將大家所能看到的和所能領悟的關于阿柔大寺的情況,就我所知道的全部娓娓道來,大家很滿意,我自己也很愜意,每次走進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都有新的收獲,每次都覺得自己很充實,離開它的時候也很輕松,總是期待著再一次走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