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頭菌又名“猴頭”、“猴頭蘑”,屬擔子菌綱、齒菌科,因其外形酷似猴子的頭而得名。
猴頭菌分布在隴南高溫、多雨,陰濕的深山老林,生長在青、核桃等橡櫟類闊葉林的腐木及活立木的受傷部位,或衰樹的裂疤處,往往雌雄兩個,對生于相對的兩棵樹上,多生于七、八月陰雨季節(jié)。初生時,顏色白亮,生長中逐漸由白轉為黃色,成塊狀,全身布滿針狀的肉刺,其狀如猴頭。關于猴頭菌的來歷,在產地民間有一個風趣的傳說:從前,從花果山來的猴群,把康縣山區(qū)的莊稼和果木糟踏得沒有收成,老百姓非常惱火。有兩個青年借來一對雌雄寶劍,殺了兩只猴子,把猴子的頭掛在樹上,以示驚嚇其它猴子。從此,猴群再不敢糟踏莊稼,但那兩顆猴頭卻永遠長在樹上,至今活生生地掛著,演變繁衍而成現(xiàn)在的“猴頭”。
猴頭菌個頭胖大,內質肥厚,氣味芳香,味極鮮美,可與熊掌、鹿筋、猩唇相媲美,自古以來即被作為名貴山珍佳品,與燕窩、魚翅一道并列為“中國三珍”,早在1639年的《農政全書》中就有作蔬食的記載。古代為宮廷酒筵佳肴,民間極少食用。新中國成立后,猴頭菌的烹制方法才得以流傳到民間。
猴頭菌營養(yǎng)成分極為豐富,據(jù)測定,每百克干猴頭菌含粗蛋白26.3克,粗脂肪4.2克,碳水化合物44.9克,粗纖維6.4克,磷955毫克,鐵8.5毫克,鈣3.6毫克,鋅3.5毫克,VB1 0.69毫克,VB2 1.89毫克,胡蘿卜素0.01毫克,熱量323千卡??偘被岷?.59毫克/100毫克,必需氨基酸含量1.84毫克/100毫克。每100克菌絲體含純多糖32毫克,每100毫升濾液含多糖26毫克。祖國醫(yī)學認為,猴頭菌味甘,性微寒,入肝經、胃經,有誘發(fā)麻疹、解毒開胃、止瀉、化痰、抗癌的功能,對消化不良、神經衰弱、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癥也有顯著療效。
過去猴頭菌純系野生,處于自生白滅狀態(tài)。70年代初,隴南康縣多種經營試驗站引種培育成功,已能進行人工生產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