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笠鄉(xiāng)位于靖遠縣城西南部,距縣城47公里,境內山大溝深,信息閉塞,交通不便,海拔1880—2240米,年平均降雨量240毫米,年均蒸發(fā)量1800毫米,無霜期165天,年平均日照2700小時,年平均氣溫7.8℃,最大凍土深度1.1米。平均風速1.3米/秒,最大風速22米/秒。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7—9降雨量約占年降雨量的60%,這里氣候干燥,風多雨少,十年九旱,自然災害頻繁。若笠鄉(xiāng)屬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qū),在地質構造上為秦、祁臺塊,廣泛覆蓋著第四紀期馬蘭黃土,質地均勻,有大孔隙,透水性強,易形成水土流失,屬典型的干旱山區(qū)。
若笠鄉(xiāng)現(xiàn)轄11個行政村(牛莊、曹峴、中塬、四峴、郭灣、若笠、周楊、皮袋灣、升陽、雙合、米塬),71個社,3290戶,16008人,有勞動力7797人,耕地面積12.22萬畝,人均7.6畝,全為旱地,其中:梯田14000畝,壩地8000畝,坡地10.02萬畝,有大牲畜3572頭,羊10094只,豬2882頭,雞27852只,累計實施退耕還林工程14881.7畝,有水窖11551眼。糧食作物以春小麥、扁豆、豌豆、玉米、洋芋為主,是自給自足的自然型經濟模式,經濟作物以少量的板蘭根等中藥材種植為主。多年來,若笠鄉(xiāng)由于受氣候、交通等自然條件和農業(yè)生產條件的嚴重制約,農民經濟收入低而不穩(wěn),糧食產量極低,人畜飲水困難。若笠人民在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的領導下,發(fā)揚戰(zhàn)天斗地的若笠精神,積極探索干旱地區(qū)脫貧致富的道路,借助曹若人飲工程的順利通水,2007年實施了 “四千”工程,試驗種植500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喜獲豐收,2008推廣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2萬畝,引進 “新大坪”、“隴薯3號”、“黑美人” 等優(yōu)質洋芋新品種,為加快建設縣級旱作農業(yè)示范園區(qū)和打造和諧文明富裕的新若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7年全鄉(xiāng)糧食總產量為498.1萬公斤,人均產糧311公斤,人均純收入為1387元,其中副業(yè)和其它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