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縣境,是漢、壯、瑤等民族集居之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舞蹈頗為豐富。解放前,限于各民族之間交往貧乏加上歷史的諸種原因¨致使這些民間舞蹈流傳不廣,甚至有失傳之趨。解放后,縣人委于1956年9月抽調專門力量深入有關地區(qū)挖掘整理民族民間舞蹈26種。主要的民間舞蹈簡介如下:
羊角舞 流傳于兩安瑤族鄉(xiāng)槽碓源村,是瑤族群眾祭祀祖先盤王時所跳的一種舞蹈。傳說古時,盤王幫助趙王殺了燕王奪得天下,趙王將三女許配他,生下六男六女,后繁衍為瑤族12個姓氏。一次盤王進山守獵以備禮物向岳丈趙王祝壽。不幸,被山羊頂于兩株梓木之間夾迫身亡。其兒女們趕上山來追殺山羊,砍倒梓木,做成鼓身,殺掉山羊剝下羊皮制成長鼓,再把羊角砍下捧在手中,一同跳起舞蹈祭奠盤王。這種舞蹈便稱之為羊角舞。
長鼓舞 系流行于兩安沙坪村一帶的瑤族民間舞蹈(又叫沖墻舞)。50年代初,由恭城三江傳入。初為雙舞,后發(fā)展為多人舞。該舞以長鼓舞為道具和支點,模擬建房沖墻的各種動作,展現(xiàn)沖墻建屋的勞動過程。舞蹈動作連貫優(yōu)美大方,節(jié)奏鮮明,表現(xiàn)了瑤族人民熱愛 勞動,熱愛生活的優(yōu)良品質。
馬燈舞(亦稱馬燈戲) 流傳于清塘六妙村一帶的壯族地區(qū)。據(jù)當?shù)厮嚾私榻B,馬燈舞于清朝年間(具體年代無考)從瑤山里傳入六妙。這是一種亦歌亦舞的賀年形式表演。每年春節(jié)期間,藝人們便串村過戶進行拜年儀式,向戶主祝福吉祥如意。表演時,2人身扎道具馬作騎馬狀,數(shù)人手提燈籠,腳踏舞步,在臺上載歌載舞進行表演。馬燈舞有固宰的表演程序,整個舞蹈內容共分為:“馬燈舞(十贊)”、“貨郎與小姐”、“五更里”三段。從內容上看,三段表演為相對獨立片斷,但藝人表演時卻將它們聯(lián)在一起同時表演。因此,一般都將其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表演整體。三段表演唱腔不同,但均有節(jié)奏明快、風趣詼諧、曲調一唱三嘆、纏綿委婉的特點。而且歌曲內容能充分表現(xiàn)青年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
馬燈舞在清末至民國初年表演活動較為正常。至民國后期,基本上停止活動。解放后,經(jīng)縣文化部門派人挖掘整理才重新恢復表演。曾參加1980·年縣民族民間會演及1986年湘、粵、桂三省(區(qū))在鐘山聯(lián)合舉辦的盤王節(jié)紀念活動。近年,由于其他形式的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藝人們利用馬燈舞這種形式賀年的現(xiàn)象已極少。
南蛇獅 是流傳于縣內羊頭鄉(xiāng)洞心村一帶的一種民間歌舞。其表演人數(shù)主要為三人。一人扮土地公公,二人舞南蛇舞(一人擎頭,一人舞尾)。表演時,先由南蛇獅出場,表演南蛇出洞、簸米、變船、變山、變磨等70多套造型動作。然后土地公公頭戴面具出場奉演贊美、祝福風水好、財富多、子孫旺等內容的歌舞·。最后,南蛇獅再出場歡舞,土地公公騎上甫蛇獅入場,整個表演幽默、風趣、富于喜劇色彩。
此外,還有“春季社”、“花傘舞”、“仙女出堂及跳堂舞”、“瑤族蘆笙長鼓舞”等19種,均為解放后挖掘的民意舞蹈。特別是瑤族蘆笙長鼓舞,在1957年省文化藝術會演中被評為優(yōu)秀節(jié)目,并疲選送上北京參加全國民間文藝會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