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蘭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為絲路重鎮(zhèn),隴西要沖。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狩獵、放牧制陶,繁衍生息。春秋戰(zhàn)國時為羌戎之地,秦統(tǒng)一中國后歸秦。西漢時屬金城郡,首置金城縣。西、北魏與北周時屬子城縣,子城縣為金城郡治所在。隋初,屬蘭州總管府,廢府復郡后,仍屬金城郡金城縣。唐屬蘭泉縣,既現(xiàn)蘭州市區(qū)所在,亦為金城郡治。唐后期與五代時,為吐蕃轄地。宋、金、元、明均屬蘭州。至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因境內有皋蘭山而更名為皋蘭縣,沿用至今。清代至民國作為甘肅首縣和省會重鎮(zhèn),幅員遼闊,轄今蘭州、白銀兩市的大部分地區(qū)。建國初隸屬蘭州市,1951年8月由省直轄。1956年1月劃歸定西專區(qū)。1958年12月撤縣,行政區(qū)域劃歸白銀市。1961年2月,恢復建制,歸白銀市管轄。1963年10月再屬定西專區(qū)。1970年4月重新劃歸蘭州市管轄至今。
皋蘭地處甘肅中部、蘭州市北部郊區(qū),位于北緯36度05分至36度50分、東經103度32分至104度22分??偯娣e2556平方公里,總人口16.83萬人。地勢山川相間,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屬溫帶半干旱氣候,年均氣溫7.2攝氏度,年均降水量266毫米,年日照時數(shù)為2768小時,無霜期144天。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區(qū)位優(yōu)勢得天獨厚。皋蘭位居蘭州北大門,縣城地處蘭州、白銀兩大工業(yè)城市之間,相距均為42公里。坐落在大砂溝的蘭州北龍口開發(fā)區(qū),近距蘭州四公里,被國家命名?quot;東西合作示范區(qū)",是未來蘭州開發(fā)發(fā)展的黃金地段。
道路交通四通八達。境內蘭包鐵路,國道109線,白蘭高速公路,皋營公路縱貫全縣,忠哈高速公路直達中川機場,縣鄉(xiāng)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由皋蘭火車站改建的蘭州北站,日吞吐量達百萬噸以上。
郵電通訊暢通無阻。公眾電報電路覆蓋全縣。程控交換機5000門,自動交換全國聯(lián)網,擁有光道電纜、短波微波等多種現(xiàn)代化設備,長途電話可直撥國內外,具備傳真條件,縣城及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開辦了無線尋呼和無線移動電話,實現(xiàn)了村村通電話。
基礎設施成龍配套。文化娛樂、衛(wèi)生教育,一應俱全。皋蘭是太平鼓的故鄉(xiāng),曾在亞運會和國內大型鼓樂比賽中多次獲得殊榮,贏得天下第一鼓的美稱。1999年代表甘肅參加了北京國慶晚會開幕式表演,爭得了榮譽。皋蘭也由此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縣"。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電力充足、發(fā)展前景廣闊。境內有高壓輸電線路900多公里,變電所12座,總容量85000千伏安,有11萬伏、22萬伏2座;黃河大、小峽電站位處皋蘭境內,電力十分充足,發(fā)展前景廣闊。
水利資源豐富。黃河流經什川鄉(xiāng)全境,縣內有西電、大砂溝兩大水利提灌工程和引大入秦自流灌溉工程,灌溉面積25萬畝??h城自來水日供水可達10000立方米;有三座容量分別為8萬,10萬,135萬立方米的水庫。
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全縣耕地面積44萬畝,草地253萬畝,林地13萬畝,還有大量的棄耕地和荒山荒灘地,人均耕地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一倍以上。土地肥沃,條件優(yōu)越,適宜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和農業(yè)產業(yè)化的開發(fā)。
旅游資源璞玉渾金。近距蘭州的什川,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景色迷人,被譽為"隴上小江南",有待開發(fā)。境內萬畝梨園氣勢宏偉,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已被蘭州市列入"十五"旅游規(guī)劃重點開發(fā)項目。巧奪天工的砂斧神功千姿百態(tài),形象逼真,具有極高的開發(fā)觀賞價值。
勞力充裕,物產豐富,全縣共有勞動力89600人,70%以上受過普通中學教育和中級職業(yè)教育,是經濟發(fā)展的主力軍。農作物有小麥、洋芋、糜谷、玉米、豆類等,經濟作物有油料、黑瓜籽、軟兒梨、冬果梨、白蘭瓜、桃杏、百合、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