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耳寺,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錦江鄉(xiāng)(原來叫江瀆鄉(xiāng))象耳村,在距縣城以北十五公里象耳山中。象耳寺現(xiàn)在的主要建筑有象耳寺(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兩殿中間,塑觀音立像。
1地理概況
象耳山層巖峭壁,神工鬼斧,奇態(tài)萬狀。"象耳"旁有一巖約十丈余寬,上刻"象耳"二字,字徑約二尺余。象耳風光迷人,寺周有象鼻山、象耳山、檫耳巖環(huán)抱,松柏茂密,斑竹萬竿 ,青翠欲滴。寺前太白湖,主叉道總計長達10華里以上,曲折回環(huán),山水一色,蕩舟其間,靜得出奇。
2人文歷史
天下名山僧占多。象耳山氣勢靈秀,地靈人杰。八百壽星彭祖家宅于此。象耳寺坐落在象耳根上。象為靈物,是佛教的吉祥物。相傳世尊釋伽牟尼的母親曾夢六牙白象入懷生釋伽牟尼,故佛教又名象教,佛法又名象法,這是初建于南北朝的大圣寺(今象耳寺)選址于此的主要依據(jù)之一。她不但位居川西南岷江水陸要津,而且在一千多年前就成為蜀中有名佛教勝地,吸引歷代名人留題吟詩。象耳山題刻很多,還有石窟、壁浮雕、壁刻等,“象耳摩崖”為舊時彭山十景之一。
北宋文同《題象耳山》一詩云:“轉谷縈巖路始窮,隔林遙望一門通。溪山俱在見聞外,臺殿盡藏懷抱中。像閣罘(fú)崽明海日,輕幢瓔玲撼天風。”唐道量大師的《續(xù)高僧傳》和明如惺大師的《大明高僧傳》又記載說,在隋、唐、宋三代,樂山、眉山共出了四位高僧,其中三位就在象耳寺,他們是隋朝的法泰,唐代的道會和南宋的袁(圓)覺大師,皆德行高超,學問文章過人。現(xiàn)在象耳寺還有清代高僧大耳和尚之墓。
寺前是水庫,名太白湖,出寺沿湖前行,草叢之中有李白讀書臺。 據(jù)《四川通志》、《蜀中名勝記》載,李白少時,游學象耳,數(shù)載未果,欲棄學而去。行至寺下小溪,見一老嫗正磨鐵杵,甚奇,問:“磨杵何用?”曰:“磨針以使?!崩畎渍鸷?,大悟,遂返。后常登此石勤學不輟,終成大器?!爸灰Ψ蛏睿F杵磨成針”,即典出于此,此石也得名“李白讀書臺”?!短兹酚性姙樽C:“象耳讀書處,頭白好歸來。”據(jù)《彭山縣志》載,臺前石壁上,原有晚唐詩人杜光庭的題詩:“山中猶有讀書臺,風掃晴嵐畫幛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 據(jù)說,老媼自言姓武,所以后來李白將溪旁一巖取名“武氏巖”,并將磨針處取名“磨針溪”。
為了弘揚茶葉文化,展現(xiàn)茶葉與長壽的關系,就在象耳寺不遠處的江口古鎮(zhèn)茶樓子規(guī)劃了"武陽茶肆"。重現(xiàn)遠古時代的風采,并結合現(xiàn)代文化生活方式,展示出不同國度、民族的茶館和飲共民俗,有古代武陽茶肆、富士茶道館、蒙古奶茶、英美紅茶、茶文化博物館等近10種建筑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