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望叢祠建筑風(fēng)格不同于一般祠廟。原祠是按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禹陵規(guī)劃而建,祠門不是單開單向,沒有大門,而是對稱地開為東西二門,兩門之間,直接照壁,照壁正北三個石刻涂金大字:“望叢祠”?,F(xiàn)在新修的大門,一進門即見這三個大字。祠內(nèi)園林,完全按望帝教民務(wù)農(nóng)、叢帝率民治水之意,精心安排樓臺亭閣、池榭拱橋,布局小巧別致。特別是池中的水是岷江活水,更為增色。
帝陵祠內(nèi)有望帝陵和叢帝陵對峙,可說是四川最古老的帝陵。祠的大殿,原有望帝、叢帝像,現(xiàn)已不存。據(jù)說這只是后人為懷念他們所建的祭祀殿,并非原有陵墓。二陵墓高10米、陵圍長205米。古柏陵上古柏森森,共有清代所植柏樹207株。現(xiàn)有的祠是清道光年間重修的,占地21畝?,F(xiàn)已擴大為80多畝。
目前,占地4.81平方公里的望叢產(chǎn)業(yè)園順勢而生,成為了千年蜀文化的演繹場所,與三星堆、金沙遺址等文化遺產(chǎn)一道構(gòu)成了蜀人祭祖、祭天的圣地,望叢祠成了蜀人祭祖、尋根勝地,集蜀文化展示、觀光、旅游的綜合性園林式紀念祠。
2 地理位置
望叢祠位于成都市西北郫縣城西南部,距縣城2公里,距成都市區(qū)23公里。
3 旅游景區(qū)
3.1 祠堂
祠內(nèi)園林,完全按望帝教民務(wù)農(nóng)、叢帝率民治水之意,精心安排樓臺亭閣、池榭拱橋,布局小巧別致。
3.2 陵墓
帝陵祠內(nèi)有望帝陵和叢帝陵對峙,可說是四川最古老的帝陵。祠的大殿,原有望帝、叢帝像,現(xiàn)已不存。據(jù)說這只是后人為懷念他們所建的祭祀殿,并非原有陵墓。二陵墓高10米、陵圍長205米。
3.3 望帝、從帝銅像
祠堂內(nèi)二帝的銅像。
4 旅游指南
望叢祠自2009年9月30 日起向公眾免費開放。
5 歷史文化
郫縣古為蜀都,相傳望帝杜宇教民務(wù)農(nóng),叢帝開明為民治水。二帝遺愛于民,后人尊祀。原兩帝分祠,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邑令趙可度將望帝與叢帝合祀,建望叢祠。此后各代均有修葺。1985年擴建后,望叢祠占地面積為5.5萬平方米,望帝陵高15米,叢帝陵高12米。祠內(nèi)樓亭池榭錯落起伏,遍種翠柏,枝繁葉茂。每年清明前后舉行賽歌會,起源于“杜鵑啼血”的故事。祠前門屏墻上鑲嵌有刻石《望叢祠》三個大字,為辛亥革命志士但懋辛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