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旅游區(qū)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瀘橋鎮(zhèn),橫跨大渡河,東接縣城。
瀘定橋又稱大渡河鐵索橋,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滴跤P題寫“瀘定橋”,橋東立康熙《御制瀘定橋碑記》,記載了修橋的原因、橋的規(guī)模及維修辦法等。此橋為鐵索懸橋。橋長103米,寬3米,橋兩端各有20米高的橋臺,橋臺內固定鐵樁,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的落井鐵樁里,其中9根作底鏈,上鋪木板,4根分兩側作扶手。鐵鏈共有12164個鐵環(huán)相扣,全橋鐵件重40余噸。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筑。
自清以來,瀘定橋為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軍事要津。1863年,太平天國起義中驍勇善戰(zhàn)的翼王石達開在此搶渡大渡河失利,全軍覆沒。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二師以22位勇士為突擊隊,在此消滅守敵,飛奪瀘定橋,擺脫了蔣介石的追兵,瀘定橋因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豐碑,聞名世界。
瀘定橋建筑風貌獨特,為世界和我國所獨有。瀘定橋參觀瀏覽點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瀘定橋。二是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三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及其公園,鄧小平題寫的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紀念碑及其公園設計新穎,把紀念意義、地方風情、藝術博覽、旅游觀光融為一體。
除滬定橋外,整個瀘定橋旅游區(qū)瀘定橋、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以及其公園三部分組成。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以及其公園由鄧小平題定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


滬定橋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遺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首批公布瀘定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