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藏族叫白馬山。矗立于康樂、臨潭、卓尼接壤的冶木河畔,洮河從東邊流過。遠眺蓮花山,其形酷似蓮花。主峰凌云屹立,周圍群山環(huán)繞,峻峭挺拔,嶙峋多姿。四面青山恰似片片青翠的蓮葉,簇擁著一朵出水芙蓉,滿山遍野蒼松參天,翠柏遮道。溪水淙淙,鶯歌燕舞。是隴上久負盛名的名山。她以一年一度的蓮花山花兒會遐邇于省內(nèi)外。
從蓮麓鎮(zhèn)的足古川出發(fā),向南途經(jīng)30華里的盤山公路,便到主峰腳下的搪房灘。這里建有七轉(zhuǎn)九扎角的蓮花大殿,飛檐斗拱,精雕細刻,圖案新穎別致,巧奪天工,蔚為壯觀。漢藏信士,燒香拜佛絡繹不絕。攀登屹立碧空的蓮花山主峰,從搪房灘起發(fā),拾級登峰,經(jīng)過險要的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四天門、靈宮殿、紫霄宮、龍宮殿、三霄娘娘殿、舍身崖、轉(zhuǎn)閣樓、帝釋神殿、度母佛殿、普賢、文殊、觀世音菩薩等佛殿。還有牛王廟、馬王廟、藥王廟、五架庵等廟宇。從轉(zhuǎn)閣樓的祖師大殿起,過獨木橋,此處峭壁懸崖,無法鑿道,僅用一根獨木懸架其上,十分險峻,崖高壁陡,膽小者不敢逾越。崖上鑿有石孔,鑲嵌鐵鏈作扶手,一環(huán)一步,易上難下。再上就是打兒彎、金頂。金頂是蓮花山第二高峰。從金頂東上過老君殿、文昌閣就到夾人巷。夾人巷二丈余,只容一人通過,陡如梯,也配有鐵鎖扶手。再上就到玉皇閣——蓮花山的最高處,海拔3578米。極目四望,腳下群峰鎖抱,萬頃碧翠,山間白云纏繞,輕紗素裹,玉皇閣恰似碧波龍舟,蕩漾于煙波之中。飽覽玉皇閣美景后。開始下山,經(jīng)過終年積雪的水簾洞,就到“鷂子翻身蛇倒退”的險道,這是第三道險隘,配有兩根下垂的地鏈,足踩石階,手扶鐵鏈,猶如懸梯,移步艱難。穿越蛇倒退,即達東方頂,經(jīng)過三眼泉,回到原來的出發(fā)地轉(zhuǎn)閣樓。整個山廟環(huán)游結(jié)束。需要整整一天時間。
如此美妙的仙境和廟宇建筑群是何時開鑿修建的,民間有很多美麗的傳說。
明朝嘉靖年以前,蓮花山叫西崆峒,山上有五洞。一曰三佛洞,掌世佛、彌勒佛、燃燈佛在此居住過;二曰水簾洞,是仙佛潔身沐浴地方;三曰禪定洞,是佛家修靜禪定,堅定持佛之心的靜房;四曰石蓮洞,每年六月洞里能開出石頭蓮花;五曰兒女洞,凡不生育的信女只要在此洞內(nèi)摸到小圓石頭可生男,摸到瓦片可生女。其中石蓮洞名氣最大,六月盛 夏,正值石蓮開花,來此求神拜佛觀賞者絡繹不絕。每年到六月初一,香火極盛。又因蓮花山是臨洮、河州通往松潘、茂州的要道,搪房灘便成了過往客商歇宿的驛站,商賈為祈求吉祥如意焚香許愿。當?shù)匦攀繐p資募化,加之,明朝藏傳佛教盛行,天下各山皆有僧道。天長日久,大大小小的寺、廟、庵、觀修起來了。
相傳修建玉皇閣佛殿時,工匠做成的大梁無法運上去,眾人束手無策,愁眉緊鎖。一天晚上,家家有夢見玉皇大帝打發(fā)使者求借耕牛,說是往玉皇閣拉運木料。天亮都到牛棚去,見牛渾身濕淋淋的,全被汗水洗了。次日工匠傳說,趕快來立架上梁,昨夜木料全部運到了。
廟宇修成后,用何種形式慶賀,禮儀在哪天舉行,施主中,藏漢兩族意見不一。藏族施主主張念經(jīng),漢族施主主張唱戲,正在爭執(zhí)不下時,從蓮花山西面的姊妹山飄來十分俊俏美麗的仙女,腳踩祥云,手搖彩扇,打著蓮葉做成的花傘,一人一句,唱著悠揚的山歌,三句唱完,三人同用“花呀,蓮葉兒”來合韻尾聲。此時,施主茅塞頓開,都說,這是三霄娘娘顯圣了。同意用山歌的形式來慶賀。就這樣年復一年的蓮花山花兒傳唱延續(xù)下來,后又在古川山頭修建了三霄娘娘殿。
在時間上,藏族說六月初一為正會,漢族說六月初四為正會,結(jié)果取其宋哲宗元符四年定的“天貺節(jié)日六月六”為正會。天貺節(jié)是天賜給的節(jié)日,而蓮花廟宇是按“天堂”的建筑修建的。大家認為這個日子太好了,迎合了天意,但藏漢群眾還是舍不得初一到初四的日子,就從初一開始朝山、焚香求佛,祈禱吉祥平安,游山對歌,抒發(fā)情懷。由于感情交融,難于離散,一直把山歌延伸到山下的尕拉橋、三十里外的王家溝門、五十里的紫松山形成了割不斷,打不散的唱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