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城是眾所周知的龜城。烏龜本是生活在南方海邊的動物,地處西北的景泰干旱少雨,過去很少有人看見過烏龜,為何會在這樣的一個地方出現(xiàn)一個形如烏龜?shù)某潜つ??近日我們實地探訪了傳說中的龜城。
遭遇戈壁龍卷風
初夏時節(jié),景泰川綠色盎然,農(nóng)田里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小麥,路邊上不時有果園從我們的車窗外掠過。25公里外的永泰龜城究竟是怎樣的一座城堡呢?沒有親眼目睹這座古堡的時候,我們對永泰城做出了種種猜測。
我們來得不是時候,通往永泰城的公路正在維修,大塊大塊的路面被人們用鐵鍬、丁字鎬甚至用鏟車掀翻。半幅公路都是黑色的瀝青塊,高高低低,一起一伏地橫在路上,十分難走。
永泰城距離今日景泰縣城不遠也不近。走過一個村莊之后,綠洲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戈壁灘。路邊的電線桿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忽然遠處一個“通天”大柱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中。“那是什么?”所有人的眼睛都盯住遠處的戈壁灘。那個通天大柱如同一條巨龍,在天地間為所欲為,卷起了塵土、石塊、樹枝,帶著旋轉(zhuǎn)的身軀向人們逼近。“是龍卷風!”半晌才有人回答,這是戈壁灘上特有的氣象現(xiàn)象。
戈壁灘上的龍卷風來得快走得快,10分鐘后,一切又恢復了平靜,如果不是拍到了照片,我們實在無法相信,會遇到如此奇觀。“是不是當年唐僧也遇到過這樣的龍卷風,進而被吳承恩寫入了《西游記》中,成為青面獠牙的黃風怪、黑風怪呢?”
殘破的“烽火線”
進入戈壁灘,時斷時續(xù)的烽火臺開始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中,這些烽火臺就是當年通往北京和蘭州等地的“電話線”。一旦有敵人犯邊,這些烽火臺就會按敵情的多少,是步兵還是騎兵,準備攻城還是四處搶掠等情況,向北京等地傳遞軍事情報,再由最高的軍事指揮機關(guān)下達應對措施。
明代對長城沿線烽火臺的信號傳遞方式有嚴格的規(guī)定,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規(guī)定是這樣的:“會邊俱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百人至百余人,舉放一烽一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這里的“烽炮”就像現(xiàn)代的信號彈,不但有火光煙焰,還有很響的聲音,既便于提醒下一個烽火臺的守軍,也便于加快傳遞速度。
后來,人們總結(jié)出了明長城烽火臺傳遞信息的口訣。白天的放炮舉旗口訣是:“一炮青旗賊在東,南方連炮旗色紅。白旗三炮賊西至,四炮玄旗北路逢。”
夜晚舉旗看不到就改為舉燈,也就是在烽火臺的旗桿上掛上燈并放炮,其口訣是:“一燈一炮賊從東,雙燈雙炮看南風。三燈三炮防西面,四燈四炮北方攻。”
路上幾乎沒有人,戈壁灘安靜得讓人盼望著有車或人出現(xiàn)。忽然,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僅從地平線上的土墻,人們是難以看清這座城堡的形狀和大小的。我們的車繞著城跑了半圈,從北面繞到南門,才到了一個停車場停下。
下車后舉目四望,到處都是青色的石頭,就連城墻中也都夾著石頭。這就是永泰城了。
400歲的古城
永泰城只有一個城門,即南門,同時設有一個甕城。盡管從建城至今已有 400年,但我們?nèi)阅芸吹揭粋€比較完整的古城。
穿過青磚砌就的城門,里面是一排狀如網(wǎng)格的民房。正是農(nóng)忙季節(jié),城中沒有幾個人,既不聞犬吠聲,也聽不見雞鳴,更難看到居民。我們從城門左側(cè)攀到城門頂上,視野開闊了許多,不僅遠處的農(nóng)田村舍清晰可見,就連南面山邊種田的人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仡^看城內(nèi)沒有一棵樹,入眼的全是密密的農(nóng)家院落。昔日人來人往的軍營竟然變得如此寂靜。
永泰是明代甘肅新邊的一個重要據(jù)點,修筑于明萬歷年間。它的修建和一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有直接關(guān)系,這個戰(zhàn)斗就是松山戰(zhàn)役。松山主峰在今天的天祝縣境內(nèi),是進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門戶,政府軍占據(jù)松山就可切斷青藏高原和內(nèi)蒙古高原上少數(shù)民族部族之間的聯(lián)系和呼應;如果少數(shù)民族占據(jù)了松山,他們就可相互聯(lián)合,直接威脅河西走廊乃至蘭州的安全。
明代,河套蒙古部眾沿黃河南下,其中的阿兔赤部占據(jù)了松山。他們不僅劫奪商旅,而且威脅蘭州黃河浮橋的安全,甚至揚言要奪取浮橋。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兵部尚書田東、總兵達云、分守道張南等人率兵萬人,發(fā)動松山之戰(zhàn)并獲得勝利,掃清了留在此地的蒙古殘余勢力。古城大靖曾有一塊《定松山碑》其中這樣記述:“宣廟略于河西,靖邊烽于漠北,奏龍沙之捷,屯虎城之田。”于是在第二年“建城修都,奏筑新邊。”這里說的龍沙、虎城是否就是今天的永泰城還需進一步考證,但有一點是沒有問題的,那就是永泰城的修建和松山大捷有直接的關(guān)系。
松山戰(zhàn)役后,人們四處踏勘地形,尋找徹底防范韃靼的良策。他們在景泰永泰營一帶看到一些烽火臺殘跡,尋問當?shù)匕傩蘸?,才發(fā)現(xiàn)這是漢長城遺跡,沿著這條長城殘跡考察后發(fā)現(xiàn),從古浪土門到靖遠索橋渡口有一條簡捷的防線,可以完全把河套的草原民族拒之門外,于是奏請朝廷修筑甘肅新邊,全長約400里。
破解龜城之謎
永泰城城高三丈六尺,周長三里多,外形是一大圓,設有四個甕城,炮臺十二座,城樓四座,由于城墻堅固,四百年來沒有被攻破過。
它之所以被人們稱做龜城,是有一番來歷的。龜城是明代城堡建筑的一個獨特現(xiàn)象。整個明代在長城沿線修筑了大量的城堡,這些城堡基本上都是按照圓形建設的,也就是說,將城堡修成圓形建筑,大部分在南面修建城門,其他三面只有甕城沒有城門,因為這些城堡的北面要應付少數(shù)民族的襲擊,所以很多沒有修建北門。這樣修筑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防守,因而這樣的圓形城池看起來自然像一個烏龜。
永泰城在明、清兩代真正用于軍事的時候并不多。從 1608年修好,到 1644年明政府被推翻,永泰城作為邊疆防衛(wèi)城市只有30多年。到了清代,疆域面積比明代要廣闊得多,甘肅已成內(nèi)地,永泰城已沒有作為邊疆防御城市的必要了,只是駐扎少量的部隊,成為了一個老百姓防范土匪的寨子。從城門上下來,我們漫步城中,當年人歡馬叫的場面早已不見了,只剩下靜靜的殘墻斷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