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區(qū)位于風景秀麗的長江西陵峽畔,長江中上游的交匯處。素有“三峽門戶”之稱。地處東經(jīng)110°51′8″~111°39′30″,北緯30°32′33″~31°28′30″。北屬大巴山脈的荊山之山脈,呈西南至東北走向。南屬武陵山脈的石門支脈呈東西走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西北向東南梯級傾斜下降。境內高差懸殊,呈現(xiàn)山地、丘陵、河谷等多種地貌類型。東南部的鴉鵲嶺、龍泉、小溪塔、分鄉(xiāng)、黃花等鄉(xiāng)鎮(zhèn)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下,處于山地向平原的過渡地帶。西陵峽谷區(qū)內的三斗坪、太平溪、樂天溪鎮(zhèn)地處長江西陵峽,地表主要由花崗巖、石灰?guī)r組成,峭壁陡峻,石柱挺立,素有“天然畫廊”之稱,是三峽大壩所在地。盛產(chǎn)柑橘、茶葉。北部及西北部的樟村坪、霧渡河、下堡坪、鄧村等鄉(xiāng),海拔高度一般在800米以上,溝谷縱橫,溪深谷長,是茶的主產(chǎn)區(qū)。
夷陵區(qū)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雨熱同季,受地勢影響,氣候垂直差異很大。年平均氣溫16.7℃,平均日照1656.1小時,平均無霜期276.4天,平均降水量1101.1毫米。春季氣溫變化大,冷暖交替頻繁,常有“倒春寒”天氣出現(xiàn)。有著良好的產(chǎn)茶氣候條件。
夷陵區(qū)土地總面積34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4581公頃,占總面積的13.02%。由于全區(qū)整個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坡比和高度差異大,導致光、熱、水的再分配,形成了明顯的土壤垂直帶譜和多種土壤類型。西陵峽谷兩岸和西北山區(qū)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和丘陵,面積215.8萬畝,為濕潤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的地帶性土壤。以黃壤、黃棕壤為主。土層厚37.7厘米以上。有著獨特的土壤條件。
夷陵區(qū)是巴楚文化的融會地,民間文化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民間故事、歌謠、歇后語等口頭文學流行很廣,剪紙、繡花、石雕、木刻等民間美術也較為普遍,民間戲曲以皮影戲、花鼓戲見長,還有彩蓮船、地花鼓、龍燈、高蹺等民間舞蹈,絲竹樂、吹打樂、嗚音等民間器樂以及號子、山歌、小調、兒歌等民間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