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夏津縣依托12萬畝椹樹群]()
5月30日,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椹果園景區(qū),60多歲的椹農(nóng)閻法順與老伴“拌起了嘴”。還沒到中午,他家攤上的椹果賣完了,老伴讓他再去打點熟的來賣,可閻法順卻不同意,“在城里的兒子和媳婦打電話說下午來拿
5月30日,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椹果園景區(qū),60多歲的椹農(nóng)閻法順與老伴“拌起了嘴”。還沒到中午,他家攤上的椹果賣完了,老伴讓他再去打點熟的來賣,可閻法順卻不同意,“在城里的兒子和媳婦打電話說下午來拿椹子,都賣了算怎么回事……”
自家人吃椹果還要提前“預約”,而以前可是截然不同的情況。當?shù)乩习傩斩贾篱┕?ldquo;沒腿”,這種沒有殼、類似草莓的漿果,極不耐儲運:新采摘的椹果24小時之內(nèi)如果不吃完,就會變酸發(fā)餿;而一旦擠壓、顛簸運輸,椹果更會變成“一灘水”。成熟的椹果賣不出去,在買方市場情況下價格更是跌倒了兩三毛錢一斤。賣不出的椹果被果農(nóng)當成“包袱”甩給親朋好友,然而面對隔三差五送來的椹果,親朋好友們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同時,與“身價”不相稱的是,椹果營養(yǎng)價值豐富,不僅果糖含量超過20%,還富有人體必需的18種氨基酸,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最佳保健果品”。
“這么好的水果,既然運不出去,何不把想吃的人請進來。”思路一轉(zhuǎn),該縣依托12.8萬畝的資源搞起了生態(tài)旅游業(yè)。
“我們的古椹樹群形成于600多年前,其中百年以上古椹樹有7000余株。樹齡、規(guī)模在全國首屈一指。這些古樹本身就是吸引游客的一個景點。 ”夏津縣旅游局局長王家國介紹,“不同于梨桃杏柿等水果,椹果是一茬茬成熟,持續(xù)期達40余天,有利于搞生態(tài)采摘。 ”
2007年以來,該縣開始打造“椹果之鄉(xiāng)、生態(tài)夏津”的城市名片,持續(xù)5屆椹果文化采摘節(jié),已經(jīng)將這種小小的果子打造成該縣開發(fā)旅游的一張“金字招牌”。
如今,依靠生態(tài)旅游,該縣每年吸引游客近百萬人。游客的紛沓而至,使得椹果的價格也打著滾兒地往上漲:一斤從原來的兩三毛錢漲到了現(xiàn)在的兩塊錢。閻法順家種了14棵大樹,每棵樹年產(chǎn)七八百斤椹果,總收入達2萬多元錢。
“椹樹不用澆水、打藥,基本沒什么投入。平常種的棉花、小麥、玉米,一畝地刨本干撈1000多塊錢。咱一棵樹就頂過一畝地! ”閻法順高興地告訴記者。